首页
搜索 搜索

热点评!资源型县域经济的突围与追赶

南方日报     2023-05-11 13:04:52

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资料图】

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吴明 陈锴进

福建省上杭县,金铜新材料产业园、白砂新材料科创谷、蛟洋省级化工园三大产业园区,发展的气息从通往园区的大道扑面而来:长长的货物运输队,一直排向远方……“忙到飞起!”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林德荣说。

德尔科技是一家新材料企业,成立不到10年,估值近200亿元,成为行业现象级企业。依托新材料产业的崛起,上杭逐步摆脱矿产资源依赖,实现转型升级。2022年,上杭跃进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行列。

一山之隔的广东省蕉岭县,与上杭同属苏区县,均曾高度依赖资源经济。当前,蕉岭正一手推传统建材产业智能化、绿色转型,一手抓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机遇,以旧动能的提升和新动能的打造,推动突破百亿元的GDP继续追赶向前。曾多次在两地考察的梅州企业家提出,上杭产业转型突围的路径,对蕉岭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南方日报记者 唐林珍 吴思旻 黄培强

摆脱资源依赖的破与立

2022年,上杭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从第110位跃至第96位。在“三期叠加”“三重压力”等不利因素影响下的这一跃,显得尤为有力。

上杭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贵重金属居多。但据了解,“手握金铜矿”的上杭,前些年也曾一度陷入困境。

“2012年前后,上杭经济发展比较粗放,‘挖矿炼矿’和‘掘山做水泥’是主导产业。”蛟洋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涂健顺说。

在上杭2012年的财政收入中,当地紫金矿业一家的效益占比高达78.4%。但发展只靠挖矿显然不行,资源会枯竭。“眼看金矿越采越少,只剩铜矿资源,大家都感到焦虑。”上杭多名曾从事水泥行业的人士说,2012年后,上杭果断关停一批“小散乱”水泥厂,积极引导企业转型。

资源型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这是上杭当时面对的必答题。

“资源型产业要摆脱资源依赖,关键要找准航向和动力。”涂健顺认为,上杭着力跳出资源谋发展,敏锐抓住新能源及半导体产业发展重大机遇,发展以锂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产业。同时,上杭延长和做强传统金铜、建筑的产业链,构建以金铜、新材料、建筑为主导的产业布局。

一破一立,上杭迸发活力。

短短数年,吉利、巴斯夫、宁德时代、传化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的项目陆续集聚,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快速成长,将传统资源的“三废”“吃干榨尽”,形成环环相扣的循环经济。

2022年,上杭新材料产业产值243亿元,紫金矿业的效益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降至40%左右,上杭的GDP则从2012年的186.21亿元,一路增长到516亿元。

县域振兴的“上杭现象”引发各界关注。

“20年前,蕉岭和上杭的GDP相差不是很大。其间,蕉岭也着力做大主导产业,推动GDP突破百亿关口,但发展仍有不小差距。”曾多次在蕉岭和上杭调研考察的蕉岭县委统战部副部长、蕉岭县工商联党组书记徐如初说。

与上杭相似,蕉岭有较丰富的碳酸钙、大理石等矿产资源,衍生出以塔牌、油坑及皇马为龙头企业的建材产业。近年来,蕉岭大力推动水泥行业提升技术、管理、产能水平,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但产业升级的瓶颈一直难跨越。

当地业内人士指出,蕉岭产业结构单一等发展短板依然存在,特别是近两年受政策影响,水泥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破解粗放型经济政策不支持、市场难拓展、效益跟不上的难题迫在眉睫。

“上杭的产业发展模式值得蕉岭思考学习。”蕉岭县金鹏精细化工副总经理陈韶旗,早年从福建三明到蕉岭创业,长期关注两地发展。他觉得,把握好破与立的辩证法,深入去探究,或许可以找到更多答案。

产业链条的塑与变

在遇到市场疲软或行业政策调整时,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端会更加凸显。

蕉岭对此深有体会。2022年,受疫情、地产行业调整等影响,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塔牌集团”)营收60.35亿元,同比下降21.75%。

更大的考验在于,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下,传统资源型产业如何绿色转型?

挑战让政企愈发明确,旧动能的提升与新链条的塑造,势在必行。近年来,蕉岭启动绿色、智能水泥工厂建设行动,推动绿色建材(水泥)产业集群发展。

“目前,塔牌集团上线的600万吨水泥项目,拥有广东省第二条、第三条万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是当前水泥行业单位产能最大、能源消耗最低、环境污染最小、工艺技术最先进、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最高的生产线之一。”塔牌集团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刘延东说。

塔牌集团还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去年已完成一期工程,年总发电量可达4700多万千瓦,年节约标准煤1.5万吨,年减少碳排放5万多吨。”刘延东认为,尽管水泥行业面临需求收缩的情况,但通过综合施策,有信心提高企业竞争力。

产业链的塑与变,是蕉岭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所需,也是上杭的经验之鉴。

“上杭已闯出突围之路,形成新型的闭环经济。”蕉岭广福园区相关负责人郭新辉认为。

从最初的铜冶炼向精深加工延伸,从单一的产业到整体的产业链,上杭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服务体系,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

“公司的产业与上杭金铜产业链中的氟、磷产业延伸高度契合。”林德荣说,德尔科技的全资子公司龙氟化工所需的大量原料硫酸,就来自园区内的铜业企业。

三条产业链,如何让园区循环起来?产业链“树状图”给出答案:铜及贵金属加工产业、锂电新材料和半导体新材料产业、新型建筑材料和有价物质回收产业,在资源的链接下,形成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支撑强链、延链、补链的,还有科技和金融。“我们引进科研团队进行创新研发,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缺资金,政府性投资平台给予启动资金支持。”林德荣介绍,截至2022年底,德尔科技已通过科研攻关,破解了电子级三氟化氯等13个半导体高端制程“卡脖子”材料技术难题。

抢抓融湾振兴的竞与合

经过多年积累,上杭的产业发展仍有较好后劲。“近几年,我们持续加强对金铜和锂电、半导体等新材料产业的投资,把更多好项目引进来。”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林聪预测,上杭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高峰可能在三五年内到来。

面向未来,上杭虽然是突围者,但也有很强的危机意识,牢记“到了山腰路更陡”。眼下,上杭工业用地指标日趋紧张,新推进的一期规划3000亩的科创谷已“无地可用”,当地干部感叹“刚开张就没地了,项目都谈好了”。

而距离近百公里外的蕉岭广福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正酣。作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蕉岭片区)的起步区,园区获得有力的土地和资金要素保障,拥有蕉岭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建设用地批文和梅州最大一笔政策性开发性金融项目基金。

郭新辉说,当前广福园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着力建设重质碳酸钙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争取大型央企、国企建立建筑业总部基地,“如能顺利落地,这片土地就活了”。

一边是工业用地指标紧抓,一边是土地等着项目落地,在区域振兴发展的赛道上,两地既有竞争,更有合作。

实际上,2021年底,蕉岭与上杭签订“友好县”协议。协议提出,深化与福建武平、上杭的苏区振兴省际合作,大力发展以工业产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环境升值,让工业这个“最大变量”成为蕉岭苏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

更让两地干群期待的是,目前福建、广东两省正通力协作,加快落实梅州至武平高铁立项审批等前期各项工作,争取今年内开工建设。“无论是闽粤苏区间的发展联动,还是融入湾区发展,这条高铁都有互联互通的重要作用。”郭新辉认为。

从两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有一个重复率极高的词语——融湾。

上杭对接广州、东莞、佛山等产业平台,围绕新材料产业,谋划38项合作事项;成功与惠州、佛山、深圳、东莞等7个重大项目……

蕉岭探索协同发展、共同融湾新机制,谋划建设蕉岭—武平—上杭产业合作园区,打造跨省合作平台,实现产业功能整合、互补错位发展……

“我们举全县之力建设先行区(蕉岭片区),打造苏区融湾的发展高地,充分释放土地、税收等政策红利,既在融湾入海中抢抓机遇,又推动闽粤赣苏区的发展相互辐射带动。”蕉岭县委副书记、县长、蕉华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裕君表示。

专家论鉴

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

用足用好用活政策 千方百计加快落实

“吃透政策是借力发展第一步。”全国“扶贫状元”、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认为,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内,梅州、龙岩、赣州三市山水相连,历史地情有许多相似之处。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以来,赣州市发展迅速,10项主要经济增长指标稳居江西第一;龙岩市也跻身中国城市GDP百强名单。“相比之下,梅州等全域苏区地区处于落后位置,如果叠加老区苏区政策、苏区融湾先行区效应,经济发展应该会有爆发性的驱动。”

如何最大限度挖掘有限资源,当地干部干事创业的意识也很关键。在上杭,有招商任务的干部人手一册招商图谱,对全县每个产业“现在有什么、下游能做什么、未来能发展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陈开枝建议,老区苏区县要主动作为、努力对接,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扶持政策,干部必须避免“躺平”心态,对地方发展和百姓生活有利的地方,应当千方百计加快落实,争取最好的结果,推动振兴发展。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处处长蒋淞卿:

做“有为政府” 建“有效市场”

“上杭地处闽西南山区,区位条件并不占优,近几年发展迅速,产业转型华丽蝶变,得益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充分配合。”关注“上杭现象”数年,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处处长蒋淞卿提出。

蒋淞卿认为,有效市场基于当地社会生态:“高信任度的社会、紧密的社会纽带提供了低交易成本、高合作倾向的市场结构,给予创业发展充分的包容度。”

从改革开放之初,上杭人走出山门,精准把握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契机,打响“建筑之乡”品牌,到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再培育出金铜、新材料、建筑三大主导产业。“几次转型卡点精准,离不开有为政府的方向引导。”蒋淞卿认为。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高、周期长,产业初期需要资金支持的特点,上杭发挥国有资本“触角、探头、孵化器”作用,成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企业落户;聚焦县内龙头项目和产业配套,依托县属国有资本平台打造产业资本投资平台,通过直接投资和基金投资“双轮联动”,引进并落地一批成长性高的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党管干部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试行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激发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一系列实践都发挥了国资国企在跨越式发展中的顶梁柱作用。

蒋淞卿认为,上杭不仅融通省内协作,主动融入厦漳泉大都市圈建设,全面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还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对接合作,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1 制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