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不一般”?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有道理吗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资料图片)
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关于端午佳节的诗作《端午日赐衣》,估计不少人都会背诵。马上就要进入6月份了,也就意味着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6月22日)就要到来了。
那你可知道今年的端午节“不一般”,这又是为什么?老祖宗还留下来一句谚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这话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为什么说今年的端午节“不一般”?
大家发现了没有,今年的端午节要比往年晚很多。 端午节不都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吗?为何今年却要晚很多呢?
这是因为端午节和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都是以农历的日子来算的。但是在阳历的日期就不是固定的了。 而之所以有些人说今年的端午节不一般,也是因为它的确要偏晚一些。
像去年的端午节是在6月3日,今年则是在6月22日,相比较的话晚了足足19天。而明年的端午节是在2024年6月10日,相比于今年,也要提前了12天。
而且相比于21世纪最晚的端午节(2001年、2020年和2058年6月25日),它只是早了3天而已,可见它确实是有点特殊的。用农村老人的话来说,就是比较罕见的。
而之所以今年的端午节晚了这么多,相信很多人也知道了原因,就是在前面有一个闰二月。这是因为我国广泛使用的传统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它既考虑到了与太阳直接相关的阳历回归年,又考虑到与月亮位相变化的阴历朔望月。
可是阴历一个朔望月平均为29.5306天,而一年12个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这样就与回归年(约365.25天)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计下来就已超过一个月。因此为了避免这个“误差”,就认为增加了闰月。
其设置的规律是“十九年七闰”,这样的话基本上每隔2年到3年,就要增加1个闰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
而在2020年之所以是本世界最晚的端午节,那是因为当年闰四月,因此在阳历中的对应日期相较前一年都将向后推迟18天。而在2019年的端午节是阳历6月7日,推迟18天就是6月25日。
而今年是闰二月,同样的道理,在去年的端午节(6月3日)基础上也要推迟18天,所以就是6月22日了。
“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是什么意思?
这句农谚的字面意思是说, 如果这一年的夏至节气在端午节之前,那么这一年的收成就不会太好,农作物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而导致减产。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来的,它们在阳历的日期都基本是固定不变的,其中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当斗指午,即太阳到达黄经90°的时候交夏至节气。
其时间基本在公历的6月21~22日交节,而今年就是6月21日交节,正好是端午节前一天。这也是为什么说今年端午节“不一般”的另外一个原因。
而根据古人的这句农谚来看的话,那今年就是夏至节气在端午节前面,这样预测的话年景不会太好,因为自然灾害比较多,农作物容易收到它们的影响。
根据村里的老人解释说,古人认为夏至节气在端午节前面,这样后面容易出现干旱,可是夏至节气到了就以为盛夏来了,这个时期雨水少的话对农作物不利,毕竟以前是靠天吃饭,农业灌溉很落后的,因此就称它为灾年。
古人认为端午节来得早一点才好的, 类似的农谚还有“芒种端午前,处处有荒田”,意思是说芒种节气在端午节之前,这也不是好兆头,预示着后面灾害较多,容易出现干旱,从而导致处处是荒田。
另外还有“芒种端午后,顿顿有酒肉”,这和前面的意思正好相反,即端午节在芒种节气后面,这就预示着当年风调雨顺,农作物都会迎来丰收。
虽然说农谚是古人长期观察后经验的总结,但时代不同了,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种植技术也更先进了,农民不完全靠天吃饭了,因此这些农谚也只能是起到参考作用而已。
不过专家早就提醒了,今年的年景确实不太好,局部地区洪涝灾害较为严重,大家还是要提前有心理准备。